信仰与政治

前言:

主祷文“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太 6:13)。上帝国度权柄就是至高上帝下的政治,否定政治就是 否定上帝了!一切国度与政治权柄,原属至高的上帝。若有人妄言信仰只关乎灵魂、政治只关乎世界,即 已割裂了真理。

圣经清楚宣告:“人所拥有的权柄,若不是从上头赐的,就没有。 ”(约 19:11)政治之本质本是上帝托付人 类在地上施行公义、抑制罪恶、保障良善之秩序。否认政治,即是否认上帝在地上的治理;逃避政治,即 是放弃在公共领域为真理作见证 —这是纸上谈兵、假冒伪善的所谓基督徒,这不是真信心的表现。

以色列众先知屡次斥责列国君王不义,正显明信仰必然涉及政治。若离开上帝,政治必然成为偶像崇拜与 权力游戏;若承认基督为王,政治方能回归正义与真理,成为神主共和的体现。是以,教会与信徒当在社 会中勇敢宣讲上帝的国,彰显基督的主权,使“愿你的国降临”不只是祷告,更是现实的更新。

任何活着的人都不能离开空气与水,任何活着的人不管信仰如何都在政治的权势之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不管你如何逃避。正如真正的空气与水是洁净益人不可或缺的,真正的政治是属灵圣洁公义的。人一生的 果效由心发出,信仰错了政治上也必出问题。只有人心归正政治才能归正,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心在于人的 罪。

基督徒是地上的盐,世上的光。政治错了,最大的责任是基督徒。唯有信仰归正,政治、国家才能归正。 主耶稣基督是万王之王,而枝子连于葡萄树,基督徒与基督一同在世上执掌王权管理天父世界,及至时候 满足,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要基督里同归于一,这世上的国要成为我主和我主基督的。

广义上,人人都是政治人。实践中,人人都离不开政治。离开政治的信仰不是基督教信仰,因为否定了上 帝主权、基督王权与基督徒治权(责任)。那不过是深山老林里的“佛系假基督教” —听福音信耶稣坐等上 天堂的精致利已主义者。

一、教政兴衰关系论

政者,治世之器;教者,治心之道。心不治则人不齐,必难以成就群体秩序与政治清明。人不齐则政无本。 故教为政之本,教为政之先,政乃教之果也。人有信仰才有道德;有道德才有秩序;有秩序,才可行善政。 是以教、政本不相离,实互为表里。

观古今之治,教正则政清,教废必政乱。信仰之教,陶冶人心,立内在秩序;政治之器,约束人行,成外 在制度。教立则民知敬畏,政施则国有纲常。二者并立,如车之两轮,舟之双楫,不可偏废。

若割教于政外,则政失义理之源,徒为权术之争;若政不依教,则民无归心之所,惟有利害之算。是故, 有何等之教,即成何等之政。信仰若纯,政治乃清;信仰若邪,政治亦暴。

教有正邪之别:正教尊神崇道,导人归善,政因之而仁;邪教惑乱人心,崇己拜魔,政因之而残暴。古有 敬天之治,民安国泰;亦有拜偶像之政,民困国亡。故欲辨政之正与否,当先观其所本之教。为政当归真 教,方得以建太平之基。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 ——《箴言 9:10》

二、信仰决定人格、国格

信仰是人心的本源,也是文明的基石。人们所信潜移默化于其思维行为,积久则成性情,性情聚而为风俗, 风俗化而为民情、国格,所以说,「信仰决定人格,亦塑国格」。

观欧美诸国,根基于基督新教,其民重诚信、爱人、敬业、守法,社会制度崇尚自由、公义、契约精神, 皆源于「人皆照神形像造」之信念。英伦尊君主而不专制,美国立国以「在神之下」为训,实由信仰所涵 养。我们反观无神论为本之政体,多偏于权力崇拜,轻视生命尊严,国人或狡诈、或冷漠、或奴性深植, 民情国格皆受其害。昔日苏联强权,表面辉煌,实则内损深重,终致瓦解,信仰失根为其主因。

中国古有敬天之道,重德之教,与基督信仰有相通之处。若转化更新,归信真神,则可重塑人格,提升国 格,实现内圣外王、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神学为体,世学为用,信仰神圣,必政治清 明、国昌民安。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 ——《哥林多后书 5:17》

三、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历代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旁及民间诸神杂祀,构成中华宗教思想总貌。其对政治、 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然历观三千年中国历史,朝代兴亡迭起,民生困顿难止,道德屡废不振,虽有短暂盛世,终归腐败衰亡, 文明未见跃升,制度难以更新。中国之所以「三千年如一日」,政权如潮,文明无实质进步,从“吾皇万岁、

道路以目、指鹿为马”到“毛主席万万岁、定于一尊、亩产万斤十万斤”等等,三千年实乃一丘之貉!历史难有进步之因,诚与其宗教本质有莫大关系!

1、儒教之入世宗教,本质非神启

儒教以人伦为宗,性善为本,天命为说,其教化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对超自然之神祇持存而不论之态。儒教所谓「天」,非位格真神,乃道德抽象之理,无人格、无意志、无启 示、无救赎。其经典由人智演绎,无神圣根据,教化力量止于人伦道德,无法回应人性之堕落、社会之黑 暗、历史之败坏。故儒教于政治,不过倡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之伦理,未能建立制度保障,更无权力制衡 思想。

历代帝王尊儒,其实挟儒以御民,行法家之术。所谓「德治」,实掩「人治」之实;所谓「礼乐教化」,实 为阶级分化之工具。儒教本非政教分离之信仰,反成政权附庸。每当王朝初建,儒者助君定制,歌功颂德; 至末世乱政,亦多缄口无言,缺乏先知之责,无力救国济民。儒之政治理想虽高,实践终沦空谈。儒家之 天、道,至多是天、道的影子,不能赐给人生命,不能除去人的罪性。

2、道教之神仙追求,本质乃逃世之术

道教杂揉黄老之学、巫祝之风,尊老子为祖,崇尚「无为」、「清静」、「返朴归真」。其宗旨多趋于延年益寿、 羽化登仙,强调内丹外药、炼气修真,以脱离尘俗为至高境界。此种信仰,虽有宇宙之思,然缺启示之源, 无创造之神,更无救赎之恩,所谓太上老君、三清诸神,皆非历史真实之神祇,徒为人所造像。

道教于政治,时而附庸权贵,如张道陵、寇谦之辈,或助政权造神、立教、笼民;时而鼓动民乱,如黄巾、 五斗米教,以符水、咒术、神谕聚众起义。然其终极追求非建立公义之国,乃避世求仙,追求个体升天之 术。其教诲不能培养守法公民,反增迷信与愚昧,妨碍理性与科学发展。道教之世俗化与神祕化兼具,使 中国政治沉于权术与天命迷思,难建法治与制度文明。

3、佛教之外来入世,本质离世与轮回

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初为外教,后经本土化,融合儒道,遂成中国三教之一。佛家主张苦集灭道,众生 皆苦,欲脱六道轮回,需断欲修行,求解脱于涅槃。其哲理深奥,然终于超脱现世,不问政治制度之善恶, 不究社会结构之公义。其慈悲为怀,倡善护生,然根基于因果报应、前世业力,强调自修、自度,难成历 史文明进步之动力。

佛教于政治,多与王权合作,受封为国教、护国之术。帝王造寺、立僧、施财,博得民心;僧众诵经祈福, 维稳助政。久而久之,佛教沦为政治工具,失其超脱性与批判性。民间佛教更趋功利化,烧香还愿、布施 积德,沦为宗教买卖。佛教不能更新人性,亦难塑造公民社会,其影响多为缓解苦难之心理安慰,非推动 制度变革之力量。

4、民间信仰与杂神混拜,乱象丛生

中国民间宗教,历来鬼神混杂,山神、土地、城隍、妈祖、关公……无所不拜。此类信仰无正典、无神学、 无伦理依归,祈福避邪、求财求子,多以利己为本。此类宗教滋养民间迷信,剥夺理性批判精神,任人编 造神话、制造神谕,轻则愚民、敛财,重则惑政、乱世,影响政局安定与社会理性进步。

此类信仰往往随政权兴替而被利用,造神以立威,编神话以巩固统治。神明无终极道德性,信仰无真理绝 对性,民众在此信仰中沉浮,难生人格独立、社会契约与制度观念。

5、结语:民间宗教不能造就政治文明

三千年之中国宗教,虽有教化之效,然皆非天启真道,无创造主、无救赎主、无真理之权威,致人心无依、 政治无义、社会无根。其宗教不过成为权力之附庸、道德之妆饰、民情之寄托,无法挑战黑暗、更新制度、 改造人心,故历史长河不过循环反覆,王朝更替、民生困苦、文明迟滞。

民间宗教,虽出于普遍启示之光,终无圣灵重生之工,不能赐人新生命,改人本性。徒修外表之善,不能 治内里之恶;徒守礼仪之道,不能脱罪咒之辖。故此等宗教,于社会仅能安一时,不能兴永世,更不能造 就文明。

唯有圣经所启之独一真神,创造天地、掌管历史、赐下律法、成就救恩,能引人悔改重生,重塑人格与制 度,建立自由、公义、仁爱之国度。信仰若真,文明自兴。中国要得真正之文明进步,当从宗教本质更新, 弃假归真,信靠独一真神,方为万世之根本。

“惟耶和华是真神,是活神,是永远的王;祂一发怒,大地震动;祂一恼恨,列国都担当不起。 ”(耶利米 书 10:10)

四:基督教信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贡献

基督信仰传于世两千余年,广布五洲后已成文明主流。其不独关乎人灵魂之救赎,亦深刻改造社会之结构 与精神。凡西方文明进步,皆根植于基督信仰之中。

1、政体变革:由帝制转向民主宪政

圣经明示:「万人本于一人,上帝在上,不以貌取人。」(罗 2:11)强调人人在主面前平等。由此生发人权思 想,促使封建帝制逐步瓦解。清教徒倡言契约政府,美国立国植基于此,故有三权分立、民选政制,建立 现代民主范式。

圣经宣告:「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创 1:27),这是所有人类平等的终极根基。神不是按种姓、贵贱、 权力分等,而是以其形象赋予每一个人无可剥夺的尊严。

保罗又说:「在基督里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 为一了。」(加 3:28)这彻底颠覆了以种族、阶级、性别、地位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为“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的帝制观念埋下神学上的挑战。

2、法律制度:由人治转为法治社会

古时权臣专断,律法随心所欲。基督信仰提倡律法出自上帝,为道德之反映。摩西十诫(约法十章)成为近世西方法律母本。中世纪以后,教会法、自然法、实证法并行,构筑完整法律体系,保障人权,制衡政 权,政治归正,促成法治昌明。

圣经明言:「律法本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 7:12),表明律法的本源不是世俗政权或人类意志,而是出 于上帝的圣洁属性。

摩西在西奈山接受神亲自颁布的十诫(出 20章),不仅约束以色列民,更揭示了普世律法的道德核心,如 禁止杀人、偷盗、作假见证,成为后世国家法律的重要雏形。

3、教育制度:普及教育、立人立德

主耶稣教导:「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 28:19-20)是 以早期教会即设学校于堂中,后中世纪创办大学如巴黎、牛津、剑桥。宗教改革更促全民读经,推广识字 教育。今日世界名校,多由教会所立,教育普及,信仰引领,果实丰硕。

「你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申 6:6-7)说明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圣经是教育的核心;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 1:7)将教育与属灵敬虔紧密相连,主张“知识—品德—信仰”三位一体 的教育观。

4、道德风尚:提倡诚信仁爱、禁杀抑恶

圣经言:「爱人如己」、「诚实无伪」、「不可杀人」、「不可奸淫」等,皆成社会道德之准绳。中世纪以来,西 方社会普遍重诚信、守契约,企业可凭信贷而兴,政党守诺不轻易毁约,皆此信仰之功。

主耶稣教导:“你要爱人如己。 ”(太 22:39)这是对人际伦理的最高命令,超越血缘与族群界限,强调主动 给予、无私体恤。保罗说:“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罗 13:10)——故一切道德律都 根源于“爱”。

圣经劝诫:“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太 5:37)强调言语的真诚,不欺、不伪、不变; 「要诚实无伪地相爱」(罗 12:9),“诚实”在原文中也含“真理中的忠信”,是内心一致、表里如一之德。

5、科学发展:井然有序、硕果累累

基督信仰谓万物由上帝创造,运行有定律,人可依理而究之。故近代科学多出于基督徒:牛顿发现万有引 力,法拉第探知电磁,巴斯德创细菌学 ….皆因信仰激发其对真理追索。

圣经教导:“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诗 19:1)意即宇宙非混沌偶然,乃有序而美,反映 造物主的智慧。故科学家相信自然界有客观规律、可以信赖与探索,是有理性的。

创 1:28:「要管理这地」——人受托管之责,有能力也有责任研究自然、使用自然。人“按神形像造”,可 思考、命名、归纳,是认识世界、发现定律的主体。

6、医疗慈善:设院施医、关怀病弱

主耶稣教导:「我病了,你们看顾我。」(太 25:36)故基督徒早于罗马帝国时设孤儿院、病人之家。中世纪 以后,教会普建医院,修女医人施药,爱心为怀。红十字会、救世军、世界宣道医疗机构,皆信仰之延伸。

主曾责法利赛人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太 9:13);因此,爱人服人,胜过形式宗教,医疗慈 善即为爱之实践。

公元 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后,教会开始在帝国各地设立“宾客之家”(xenodochium)供病人、 孤儿、穷人居住;圣巴西流( Basil of Caesarea)在小亚细亚创建最早“综合医疗区”,设诊所、住院部、孤 儿所,被誉为“东正教医院之父”。

教会医院常以免费、救济方式接纳穷人,与权贵无别;西方医疗伦理中“救人生命第一”、“知情同意”、 “尊重人格”,皆源自基督教“人本价值”的神学基础。

7、妇女地位:由卑贱至尊荣

古时妇人不登堂,犹如器物。主耶稣尊重妇人,马利亚坐主脚前学道,成门徒之一;保罗言「在基督里不 分男女性别」(加 3:28),开女权之先河。近代妇女受教育、参政、任职,信仰为其背后最大推动力。

创 1:27:「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此乃古代宗教中绝无仅有之宣言: 女性亦为神之形像,具同等尊严。

加 3:28:「在基督里并不分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此乃当时犹太律法、希腊哲学 均所不容——基督教首创“属灵平等”观。

8、奴隶解放:倡言自由、尊重人性

古代奴隶为财产,无人权。然圣经「奴仆也是主所造,当一体受洗。」故有众基督徒义士倡言废奴,历数十 年斗争,最终英美等国立法废奴。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提倡「梦想有日,黑白同坐桌前」,即信仰之果。

加 3:28:「并不分自主的为奴的,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腓利门书中,保罗称逃奴阿尼西母 为“我亲爱的兄弟”,“不再是奴仆,乃是亲爱的弟兄”,此为废奴伦理之核心火种。

其名“马丁路德”本象征宗教改革精神;其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全篇遍布圣经用语,如“山谷要抬起, 高山要削平”(赛 40:4);他呼吁「黑人与白人,共坐兄弟之桌」,正是教会「一主一信一洗」的现实图 景。

9、经济制度:公平诚信、关爱弱者

基督信仰不鼓动贫富对立而强调公平与爱人。主耶稣责富人:「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就变卖所有的,分给穷 人。」(太 19:21)教会历代设救济金、贫民仓,今日西方多立社会福利制度,兼济贫弱,源于信仰之慈爱精 神。

圣经不否定财富本身,亚伯拉罕、约伯、所罗门皆为富有者;但财富有其道德使命,应善用以施助人群 (箴 3:9;提后 6:17-18)。

中世纪“公义工资”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公平价格”与“工人应得之工价”,反对剥削、欺诈;教会教导雇主不可压榨劳 工,早于现代劳工法概念。

韦伯所述“新教伦理”,强调节俭、守信、勤劳,构成资本主义精神基础;企业主视财富为“托付”,不 浪费、不骄奢,而以反馈社会为荣。

教皇良十三( Rerum Novarum,1891)颁《新事通谕》,提倡劳工权利、反对资本压迫;教会不鼓吹共产 主义之斗争,而寻“公义与和平”的中道经济方案。

西方国家商业制度以契约为本,失信者将失去信用评分、破产保护; “不欺骗”的文化氛围源于圣经「诚实无伪」、「是就说是」(雅 5:12)等训诲。

10、文化艺术:以神为美、荣神益人

教会音乐、圣殿建筑、油画雕刻,皆融信仰之美。巴哈创圣乐,米开朗基罗塑圣像,达文西画「最后的晚 餐」,文艺复兴之光济世。其艺术之灵魂,即基督信仰之真善美。现代文学、电影亦深受其启发。

创世记记载:「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 1:31),指出美源自神的创造;人按神形象被造(创 1:27), 具备欣赏与创造之能力,艺术即为此彰显。

会幕与圣殿建造均极重细节与美感(出 25–40章,王上 6章);上帝拣选“有智慧、有巧匠之心”的比 撒列与亚何利亚伯,打造神圣器物(出 31:1-11)。

美之终极目的为“荣神益人”

「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 10:31);美不为虚荣,不为消费,而为启发、敬拜、抚慰、 唤醒。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终身为教会作曲,作品题献“荣耀归于上帝”(Soli Deo Gloria);其《马 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集神学、艺术、灵性于一体,被誉为“有音符的神学”。

圣经为主题、信仰为灵魂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创世纪》穹顶画、《大卫》雕像、《最后审判》 壁画,皆以人性、神性之张力为表现核心;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最后的晚餐》将救赎、背叛、 盼望凝聚于一餐之间,成为西方最著名圣经题材画作。

11、和平理念:止战息争、倡导和平

主耶稣讲「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 5:9)信徒受此教导,多为和平努力。世界大战后,基督教国家多有和平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世界和平会议,积极参与灾后重建与难民安置,反战思想深植人心。

圣经称主耶稣为「和平的君」(赛 9:6),基督降世为「使人与神、人与人和好」(林后 5:18);福音的核 心即为“与神和好”,并因此而“与人和睦”。 「你们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吗?」(雅 4:1);信仰呼召

人悔改自省,不以武力解决纷争,而以爱心、诚实、饶恕化解仇恨。 12、国际秩序:尊主爱人、促进共融 基督信仰提倡普世皆弟兄观点,「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西 3:11)强调爱满人间、天下一家之理念。现代国际公约,如人权宣言、联合国组织,其价值基础多与圣经相契合。人类社会之共融共生,信仰为国灯塔,真理作舟风帆。

圣经中「万人出于一人」,也表明: 人类共享同一源头(创世记); 各族各方在神眼中同等宝贵; 所有疆界皆非仇恨之凭据,乃文化多样之表现。

基督信仰对国际价值体系的影响 1948年联合国所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多项条文皆与圣经一致,譬如: 第 1条:“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映照圣经“神按其形象造人”(创 1:27);

第 18条:“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 →映照“信仰出于内心,不可强迫”(启示录、罗马书); 第 23条:“人人有工作权、有平等报酬之权” →呼应“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路 10:7)。 这并非偶然,而是深受基督教国家立法传统、价值形塑影响之果。

五、失却基督信仰自由之灾祸

失去基督神圣信仰自由,断了生命源头,国将何以为继?

基督之道,乃天启真理,导人归正,施恩赐福。其旨在于爱神爱人,尊主为大,行公义好怜悯,弃恶从善。 若国中能开放此道自由流行,则民得化育,官得清明,政得安固。反之,若闭绝天道,逼迫圣徒,则天怒 人怨,灾祸叠至。

1、对民众之祸

信仰,人心之锚,灵魂之光。失基督之道,民众无以知义理,无所皈依,贪婪横生,争夺四起。父子无恩, 夫妇无义,朋侪无信,邻里无睦,天下乱象,由此而兴。圣经「这百姓因无异象,就放肆。」(箴言 29:18)

民既无道可循,则人心败坏,道德溃败,至于自私成风,诈骗横行,毒品泛滥,人命轻贱,社会无宁日。

2、对官员之祸

官为民父母,若无信仰为本,何能克己奉公?失真理之光,则贪婪成性,以权谋私,上下交征利,吏治日 颓。因为基督教训官是「有权柄的,不可挟制人;为首的,必作众人的仆人。」(马可 10:42-44)然若弃此教 训,则官员视位如猎场,视民如鱼肉,阿谀以进,贪腐以求,阴谋诡计,无所不用,久则政道不昭,官民 对立。善者不仕,恶者居上,国不日坠乎?

3、对政权之祸:

政权者,治理之本,原当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之心与神同行(弥迦书 6:8)。若政权尊神,则有天助民 和;若抗神,则失民心,堕天谴。基督信仰非仅导人向善,亦建构合法政体之基。政教分而不对立,互助 而不操控,这是理政以正道。若禁信仰,逼教会,打压真牧,则政权与天为敌,自陷不义,丧其合法性。 此风一开,必致监控横行、思想箝制、道德沉沦、内乱丛生、外侮趁虚,日久政权必崩,天怒王朝必亡。

结语

基督信仰如雨露润地、日光普照,化万民性情,立万邦根基。信仰若被压制,则人心失爱,社会失序,政 权失德。古以色列亡于离弃耶和华;今日诸国乱于背逆基督。若国欲久安、政欲久固,民欲久和,惟有高 举基督信仰自由,允许并鼓励福音广传,使义行遍地,爱满人间。这绝对是兴邦之本,政权永存之道。

六、基督信仰是稳固国家政权的上善宗教

国家者是有形的政体;信仰是无形的灵魂。政体得以维系,靠制度与权力;而制度能否公义,权力能否受 限,皆系乎其背后的信仰基础。若国家如人,基督信仰即其心灵、理性与道德根本!

1、立法:基督信仰确立法律永恒根基

法律是分善恶、定是非的工具。然若无超越人间之权威,法律便沦为强者工具、少数人意志。基督信仰宣 告神是立法者,十诫为道德律之纲要,耶稣的教训显明爱神爱人之总纲。唯有以上帝为善恶标准,法律方 能正直公义,克服人性罪欲与时代堕落。

“耶和华是审判我们的,耶和华是给我们设律法的,耶和华是我们的王。 ”(赛 33:22)

法律的权威并非源于多数学派或世俗共识,而是应立于不变的道德标准之上。若法律只是人为制定的工具, 便无法超越当权者的私欲,也难以对抗社会的堕落潮流。历史上,诸如纳粹德国、斯大林苏联,其政法体 系表面合法,实则罪恶滔天,正因其立法脱离了神的道德律。基督信仰却提供了一条不变的律法之源—— 神的圣洁、公义与慈爱。十诫确立了敬神、爱人之根本原则,为立法者树立清晰界限。律法若脱离“不可 杀人”“不可奸淫”“不可贪恋”之神命,便可轻易滑向堕落。立法唯有扎根神的启示,才能维护正义、保 障人权,成为国家久安之基。

2、行政:基督信仰导正权力方向

权力若无敬畏,必生腐败。基督信仰教导官长是神的用人,须以敬畏之心服侍人民,以谦卑之态持守职责。 耶稣说“在你们中间为大的,倒要作你们的用人。 ”(太 20:26)行政系统若脱离神权指导,便流于自义与暴 政;若行于基督之道,则可成仁政典范。

政权若无敬畏之心,必陷专制腐败。基督信仰教导执政者应以“神的用人”自居,不是自高自大,乃是为 民服务(罗 13:4)。耶稣说:“谁愿为大,必作众人的仆人。 ”(可 10:44)这对掌权者提出了属灵的谦卑与服 侍标准。行政系统若脱离此信仰根基,便会由官僚体系蜕变为特权集团。今日中共体制中,官员热衷升迁、 彼此倾轧、民众冷眼旁观,正是无信仰之政所必然之果。若以基督的道德约束行政权力,领袖敬畏神而自 守节操,便能治理清明,行仁政于民,使国家得稳固、人民得安宁。

3、司法:基督信仰坚立正义最后防线

司法是正义的守望者。审判须依公义,而非依权势、地位。基督信仰强调人人在神面前平等,无人可高过 律法之上,正义必须像河水滚滚而流(摩 5:24)。基督徒法官知人有罪性,故更应依赖神的智慧行判断,使 无辜得伸冤,有罪者受责罚。

司法是国家正义的守门人,若被权贵收买、党派操控,便会使民心尽失。圣经指出,“神是公义的审判者, 又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神。 ”(诗 7:11)基督信仰坚持: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连君王也不可高过律法之上。 若法官明白自己是神所设的审判者,便不敢偏袒强者、冤枉义人。反观今日中国,司法往往沦为政权工具, 许多良善之士反遭诬陷,冤案、错案、假案频发,正是缺乏属灵根基所致。唯有将“公义”作为审判的核 心,将“敬畏神”作为法官的心灵根基,司法才能成为国家最后一道守护线,使正直得伸冤,社会得平安。

4、教育:基督信仰育人核心价值

教育若不教人敬畏神,培养美德,只会教人骄傲自大。今日之教育重技术而轻德行,重知识而轻真理,乃 国家堕落之先兆。圣经教导“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箴 1:7)若人不认识造物主,便失人生目标,教 育不过造就更高效之罪人。

教育之目的,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人格陶铸。若教育不教导敬畏神,只重技巧与分数,便会养成一代聪 明的罪人。今日中国之教育体系,重应试、轻品德,重技术、轻真理,培养的多是追名逐利之徒。圣经明 言:“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箴 1:7)教育若脱离了对神的敬畏,便失去了方向。基督信仰所倡导的 教育,是要使人知晓造物主的旨意、明白生命之意义、遵行真理之道路,成为有信仰、有道德、有担当之 国民。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由孩童起,回归属神教育,立德树人。

5、民情:基督信仰转化人心风气

民情是人心的积聚。社会善恶、风俗清浊,皆由人心所向决定。福音能更新人心,使人脱离嫉妒、仇恨、 淫乱、暴力,结出仁爱、和平、节制等果子。民情转善,国家自强。若全民归主,便能上下一心,彼此相 爱,社会得安稳。

民情之变,始于人心之转。若人心自私、贪婪、仇恨,社会必充满纷争暴力;若人心谦卑、怜悯、仁爱, 社会自然和睦安宁。基督福音有更新人心之大能,使人悔改重生,弃恶向善。“圣灵所结的果子是仁爱、喜 乐、和平、忍耐……”(加 5:22)当福音广传之地,民众不但戒烟禁赌,更能彼此相爱、扶持弱小。反观今 日中国,诈骗猖獗、冷漠普遍、道德沦丧,根本原因不是制度问题,而是人心未改。政改不能替代心改。 若全民悔改归主、更新心灵,国家自然化乱为治,风俗归正。

6、文化:基督信仰重塑文明灵魂

文化是民族灵魂,若无永恒价值维系,终必腐朽。基督信仰不仅塑造西方文明千年之基石(如自由、平等、 人权、科学),亦能赋予任何民族以属天生命。福音不灭文化,乃炼净文化,使其归正。

若文化失却基督信仰,便失真理之根、道德之本、圣洁之源,必沦为败坏文化。其状为:以人为神,狂妄 悖逆;善恶不分,道德沦丧;淫乐有加,灵魂麻木;家庭崩解,世代失序;压制信仰,逼迫义人。终至全 民无耻、文明倾覆。历史屡证,凡敌基督者,虽一时昌盛,终必败亡。

惟有立于基督之道,文化方能出仁爱、公义、清明之气,使国家长存、百姓安稳。离弃福音,坏文化必生 坏社会,坏社会终生恶政,恶政终遭遇神的审判。

总之,文化是国家的精神血脉。若文化源自拜偶像、荒淫、虚荣、权力崇拜,必堕入败坏与混乱;若文化 扎根于基督真理与永恒价值,便能发出清明之光。基督信仰曾塑造西方千年文明,使科学、法治、人权、 艺术皆得繁荣。今日中国文化虽繁盛于表,实则灵魂空虚、娱乐至死、邪灵横行。“人以为是的路,至终成 为死亡之路。 ”(箴 14:12)若无基督之道净化人心,文化只会加速堕落。基督信仰不是消灭文化,乃是炼净 文化,使其归正于神。中国若要成为文明大国,必须让文化归主,将艺术、思想、传媒等领域重新奉献于 真理。

小结

信仰与政治本质上密不可分。信仰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塑造制度与政策。一个人若承认上帝为真理的源头, 便必在政治生活中追求公义、怜悯与诚实;反之,若无超越的信仰根基,政治必滑入权谋、利益与暴力的 泥沼。历史表明,失去基督信仰的国家多以专制、腐败、战争为归宿,而建立在正确信仰上的社会,则较 能维持法治与公义。

政治是人群共同生活的秩序,而信仰是人心深处的律法,两者互为因果。若政权轻视信仰,只求外在强盛, 终将空虚败坏;若百姓信仰真神,必能约束权力,引导政治走向文明。因此,信仰与政治不可分离,唯有 以真理为根基,政治才能正直,民族才有希望。

七、信仰决定政治,真理决定政治成败

失去基督信仰,犹如枝子离开树根,国家政权最终非败则亡

上帝创造万有,并为万有定下行运之律法。自然之律的运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进步。从马车到汽车,从蒸汽机到人工智能,自然法则的发现和运用造就了现代科技和物质文明。然而,物质的进步并未带来人 类内心的真正和平。历史证明,仇恨、争竞、杀戮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社会,甚至引发了无数战争和灾 难。

生命之道的运行则是人类追求更高层次文明的关键。基督信仰宣扬爱、宽恕、和平与共荣,其核心教义正 是生命之道的体现。当人类心灵被真理和美善充满,社会将迈向真正的和平与共荣,塑造出和谐的政治文 明。国家政权若拒绝生命之道,忽视基督教义的价值,必然会走向道德沦丧,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失 败甚至灭亡。

善待并尊荣基督信仰,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保障。人类不但要追求物质文明,更要追求政治文明,就是必 须重视生命之道,尊崇基督信仰,使国家长治久安,造福万代。

若国家之法不立于神法,行政不以公义为行事准绳,司法不以上主为审判之源,教育不以上帝为智慧之本, 民情不归敬畏,文化不尊崇造物主,则其制度虽严、力量虽强,终不过是人手所建巴别塔,终将倾覆。

基督信仰不但为个人生命之光,亦为国家长治久安之根。历史已多次证明:不义的政权虽一时得势,最终 必被历史所审判。因为

“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 ”(箴 14:34)

ENOCH LAI

2025年 9月 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