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福音书马太信息系列十二----弥赛亚国度的宪章
2025年9月7日证道
讲题:第一福音书马太信息系列十二—-弥赛亚国度的宪章
毛志斌 Abraham Mao
经文:
“1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2祂就开口教训他们,说:3“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4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5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6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7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 神。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10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11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12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5:1-12)
前言: 弥赛亚国度的原则:真正的义
弟兄姐妹,主日平安,今天这个九月的第一个主日是我们三一福音丰收教会一个特别的日子,2016年9月的一个主日,我们正式开始教会的主日聚会,因此9月的第一个主日成为我们教会建立的纪念日,今天是已经满了九周年的日子。从那时到现在,虽然历经各种逼迫,从成立时在华侨城申长老夫妻办的基督教幼儿园开始到现在,聚会地方也换了许多,聚会的形式从每次线下的聚会,也变成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但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主日的崇拜。所以在这个日子,我们特别感恩上帝的恩典和保守!哈利路亚!而在这个教会成立的纪念日,我们第一福音书马太信息系列讲道刚好来到马太福音5章1-12节的经文。我们要再一次一起来学习、思考著名的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就是马太福音5章到7章的主耶稣的长篇教导。为什么说是再一次呢,因为教会成立以来,我已经两次详细讲过登上宝训八福的道,每一福讲一篇道,共八篇。最近的一次在2021年。没听过的弟兄姐妹可以上我们教会的网站www.tghc.cc上看这八福每一福的讲章。但今天,我们主要从宏观上、神学上来思考讲论整个登山宝训5到7章对耶稣的听众和今天的教会什么样的信息。然后,我们在后续的讲道中,会按耶稣教导的进路分小段来释经讲道。
两千年来,登山宝训是耶稣最多被传讲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教导之一。有些人说它是神的拯救计划,如果我们希望进天堂,就得遵守这些原则,这比较象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律法主义者的观点。另外一些人称它为“世界和平的宪章”,认为这是重整社会,及把天国带到地上的基本原则,呼吁地上各国遵守,这是近现代自由派、社会福音派喜欢的看法,他们甚至可能不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但认为他是一位提出非凡教训的道德教师,二十世纪有一位著名人物对耶稣的登山宝训推崇备至,就是圣雄甘地,身为印度教徒的他,却深深被登山宝训吸引。他曾说,这段经文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德宣言”,它直接塑造了他的“萨提亚格拉哈”(Satyagraha,非暴力真理坚持)。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通过非暴力抵抗争取独立:盐税游行、纺织品抵制、绝食抗议。这些行动拒绝暴力,却不合作于不义,正如耶稣教导的“转过另一边脸颊”——不是被动忍受,而是主动暴露压迫者的不公,唤醒良知。甘地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而无需流血革命。甘地曾公开表示,耶稣的教导让他看到,非暴力不是懦弱,而是“灵魂的力量”。他甚至将登山宝训视为“非暴力抵抗的教科书”,并在绝食中实践耶稣的祷告精神:为敌人祈求,而不是仇恨,但是,甘地却不相信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子。两次世界大战,共产革命、核子军备竞赛及近现代史上的惨剧都证明了人力并不能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和平国度。另一个极端是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登山宝训与现今基督徒有任何关系,他们认为登山宝训并不适用于当下,而是针对将来的某个时期,可能是大灾难或千禧国度期间,这是时代论千禧年论者的立场。但必须注意的是,耶稣的登山宝训是教导门徒应怎样行的,这不但是应用于耶稣在世时,也应用于祂离世之后。在我看来,马太福音5:20节是登山宝训的关键:“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5:20)登山宝训的中心是真正的义(中文翻译为公义、公平,英文righteousness,希腊文dikaiosynē)。也就是第四福“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6节)和第八福“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10节)所说的义。宗教领袖的义是虚伪的、外在的义,它基于律法。但耶稣描述的义是真正的、有活力的义,它源于恩典、开始在里面,由心生发。法利赛人关注行为的细枝末节,却忽略了品格的问题。行为出自品格,而品格是耶稣基督救恩及圣灵所重生的生命结出的果子。无论登山宝训对当下的世界问题或将来的事件有什么应用,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适用于今天的我们。耶稣的教导是针对祂的门徒,而不是针对未得救的普罗大众讲的,也就是说,登山宝训是对门徒的训练。新约书信重申了登山宝训的信息,今天的教会仍然可以从中受益。耶稣开始只是对门徒说这些话,门徒们又将这些信息分享给我们。主耶稣的登山宝训是讲道艺术的伟大范例。它有三个要点:一、天国的公民;二、天国的义;三、进天国的劝勉或者说天国的道路。因为时间的限制,今天我们主要讲前两点。
一、 天国的公民:登山宝训的挑战
“1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2祂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1、登山宝训是对门徒的训练
在上一讲“得人如得鱼的呼召”中,我们讲主耶稣早期主要在北方加利利地区巡回传道,“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太4:23)。耶稣以祂的信息和行动向这个世界宣告,新的时代已经来到,天国已经随着祂的到来而降临。祂呼召了几位渔夫彼得、安德烈、雅各、约翰作门徒,随着耶稣的事工和影响迅速扩大,很快门徒们和大批群众簇拥、跟随着祂。我们注意到跟随耶稣的人群中其实有两种人:一种人可以称为耶稣的仰慕者,用今天的话说是耶稣的粉丝,粉丝可以跟随耶稣到某一个地步,粉丝可以跟随耶稣来到十字架下,但他们绝不愿意自己被钉在上面;还有一种叫做耶稣的门徒,门徒被主耶稣呼召,门徒们放下了自己的职业,离开了家人,他们放下了一切,愿意付出代价,专一地跟随耶稣,其中十二人被选为使徒。他们背起自己人生的十字架来跟随主,虽经历挣扎,但大多数使徒最终象他们的主一样甘愿被钉十字架。在马太福音中,我们会一直看到有人来,被耶稣吸引的人,或者至少来过教会的,听过他讲福音的,向祂祷告过的,甚至做过决志祷告的人里面,始终有一个门徒与群众的区别,马太福音一直让我们看到这个门徒与群众之间越来越强烈的张力。
于是“1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2祂就开口教训他们”(太5:1-2),在4章末尾25,我们已经看到,耶稣处于祂广受欢迎的高峰,有许多人从北部的加利利、低加坡里,南边的耶路撒冷、犹太,东边的约旦河外来跟着祂。受基督吸引的人形形色色:患病的、被鬼附的、法利赛人、撒都该人、艾赛尼人、奋锐党人、娼妓、税吏、学者、文盲、财主,以及乞丐。虽然祂的事奉触及大众,祂却看见必须仔细地教导祂的门徒,这是祂国度计划的最要部分之一。耶稣就上了山,这是基督接下来公开侍奉当中非常重要的选择。有人可能就跟着上山来了,有人可能就没有跟来。门徒就到祂面前来,祂就坐下来做门徒训练。当然,在耶稣这个重要的侍奉时候,不可能避开跟随祂的群众,耶稣传电影中,给我们这样的画面,祂所拣选的十二个门徒作为内圈的跟随者在祂身边坐下,周围是其他的跟随的门徒,而更多的群众则里三层外三层散坐在周围山坡上,实际的情况很可能就是这样。当耶稣教导登山宝训的时候,祂并不是直接针对大群的人——祂的主要听众是门徒。然而,祂愿意叫大众听见祂的话语。尽管他们是次要的听众,但正是他们感动了我们的主传讲这篇信息。
这山可能是在迦百农附近,加利利湖边的一座山,祂“坐下”教导,坐是犹太会堂或学校老师采用的姿势,拉比教导的时候,有坐下来的传统。拉比若是站着说话,无论说的内容是什么,都被视为不正规的教导。但当祂坐下来的时候,祂所说的全部内容就都被视为正规教训。这表明耶稣对门徒即将开始的是严肃正式的教训,祂要对祂所呼召的那些跟随祂的人,讲解天国的奥秘、天国的生活、天国的原则和天国的福音。在登山宝训一开始,耶稣就讲论关于天国的八福。耶稣是对着祂的门徒们论福,这福是为那些已经跟随耶稣的人而设立的。祂不是在讲救赎的方法,而是教导门徒天国的标准和祂真正子民的特征。
2、天国有福的公民与世人期待的福的反合性
在马太福音五章1到12节翻译为“有福”(英文Blessed)的希腊原文makarios使用了9次,是个形容词,意思是被祝福的、有福分的、福乐的,虽然有些现代翻译倾向译为快乐的、幸运的,那些有福的/蒙福的人,一般都会感到由衷的快乐,但蒙福却不能贬低为仅仅是快乐。在圣经中,人可以称颂(Bless) 神。
《旧约》诗篇“17 祂的名要存到永远,要留传如日之久。人要因祂蒙福;万国要称祂有福。18 独行奇事的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19 祂荣耀的名也当称颂,直到永远。愿祂的荣耀充满全地!阿们!阿们!”(诗72:12-19)在诗篇中称颂Bless这个词用来描写上帝的品格。神也可以赐福(Bless)人,正如在登山宝训中耶稣一连应许了有八种特点的人有福了。基本上Bless蒙福意味着被认可、得着赞同。人对神的称颂是仰望的赞美;神对人的赐福,是屈尊俯就的认同。从第一福“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到第八福“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太5:10),是一种首尾呼应的行文技巧。表示耶稣所说的,那些心灵贫穷、哀恸、温柔、饥渴慕义、怜恤人、清心、使人和睦、遭逼迫受辱骂的人。都包含在同一个主题里,这个主题就是天国。所以八福被称为“天国的标准”或“弥赛亚国度的宪章”。耶稣基督所说的这些按照天国标准生活的人,或者说有这些品性特征的人是有天国福乐的人,按照世界的标准来看,却象是一群失败者。不是吗?打开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社会所推崇的不都是“自信自豪的、有钱快乐的、成功满足的、众人羡慕的、出人头地的、有权有势的”这样形象的人吗?耶稣宣讲的八福的价值体系与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形成对比。可以说相对这个地上的世界和国家,上帝的国有神圣的反合性。这八福的反合性在于:人常常视为痛苦的事,其实正是通往真正福乐的关键。或者说天国的福乐从时间长远、性质和满足程度远远超越于世人所能享有的快乐满足。耶稣基督所应许的福乐不是依赖于环境,而是依赖于内在的上帝的品格。唯有那些认识和爱慕上帝和基督的人,才能经历到这种超自然的天国福份,他们才是天国有福的公民。
3、登山宝训的挑战
基督时代的犹太人正在寻找的弥赛亚,是一位军事的统帅、政治的统治者。但主第一次的到来,目的并不是成为那种君王,也从未应许人那种国度。犹太人盼望见到弥赛亚颁布政治和社会目标,但耶稣在这篇讲道当中对此却只字未提。祂所关注的,与其说是人怎样行事,不如说是人的状态;因为人的状态就决定了他们怎样行事。
登山宝训所作的教导违背了人对于政府和国度所存的观念。在基督的国里面升得最高的人,将是那些被世界视为最没价值的人。耶稣说,凡在祂那个时代以前曾经活过的人,最伟大的就是施洗约翰(太11:11)。但在世界看来,他却是一个穿着骆驼毛做的粗糙衣服、东奔西跑,吃着昆虫,精神错乱的疯子!他甚至都不在犹太宗教体系的范围之内。然而我们的主却说:“天国里最小的比他(施洗约翰)还大。”(太11:11)那些在天国里的人心灵贫穷、为罪哀恸、温柔、饥渴慕义、满有怜悯、内心清洁、与人和睦、遭受逼迫。依照世界的标准来看,这听上去就像历代以来召聚在一起、人数最多的一群失败者。世俗的人说:“你要鼓足干劲、拼命争取你的权利、出人头地、发奋图强、捍卫你的自尊和权利。”但在基督展现的国度当中,却不可报复,反倒要忍受逼迫——那些人想要一位政治性的弥赛亚,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
耶稣在马太福音5-7章,挑战的是整个犹太社会的所有宗教、政治派别。我们前面讲过犹太社会的四大派别。
(1)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相信,若想寻见快乐,就当谨守传统,以及律法上的琐碎规条。他们为了寻求祝福,就去顺服数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面面俱到的口传和书面传统律法体系。
(2)撒都该人
撒都该人认为,要到现代主义和自由主义中间才可寻见快乐。他们倡导抛弃过去,支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宗教。
(3)艾赛尼人
艾赛尼运动倡导说,若想快乐,就要与世隔绝。但这种隔绝主要是地理意义上的隔绝。他们只是搬到城镇以外的旷野和山区。
(4)奋锐党人
奋锐党人相信,一旦推翻了罗马政权,快乐就会来到,这就像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相信,只要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共产主义的幸福就来到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共产暴力革命换来的是一个最悲惨、最奴役、最践踏人、最不公义的社会。
耶稣对法利赛人回应说,虔诚并不是外在谨守的事情。祂对撒都该人说,虔诚不应当是发明哲学观念,以迎合时代的变化。祂对艾赛尼人说,虔诚并不是地理位置的事情。祂对奋锐党人所传的信息则是,暴力激进主义并不是答案。
耶稣所传的信息是,祂的国首先是内在的。耶稣说“因为 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心里”或作“中间”)”(路17:21)。天国是内在性的,却非私人性的,这是登山宝训的深层根基。基督的国并不接受外在仪文主义、哲学、地理位置、或者暴力激进主义,作为它的行动基础。登山宝训开启了一扇大门,通往耶利米书31:33所预言的新约,上帝在那里说:“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们的主对祂那个时代的宗教家说:“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5:20)祂的意思是说,他们若不能超越他们重点关注的外在之事,就不能进入祂的国。
二、 天国的义:登山宝训何以成为弥赛亚国度的宪章
1. 律法还是福音?
耶稣在山上向门徒们宣告长篇的登山宝训,这一场景很自然会让我们想起出埃及记中,上帝呼召摩西上西奈山去领受律法。西奈山烟雾笼罩,整座山因耶和华的临在,祂的声音如同打雷的声音,山被震动,人心被震动,是人所承受不了的。所以主呼召摩西到山上来见祂,并且警告只有亚伦可以陪他一起来,当然,以色列的百姓也不敢来,在山脚下观望。现在门徒跟随耶稣到山上去领受祂的吩咐,这个对照是值得注意的。耶稣是新的摩西,耶稣的工作乃是新的真正的出埃及记。那环绕在祂身边的门徒,如同当年摩西教导以色列人一样,耶稣也要教导祂的门徒关于成为圣洁的功课。
主耶稣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教师,祂没有以批评文士和法利赛人来开始这篇重要的讲道。相反,祂积极地强调了义的品格及其带给门徒生命的祝福。法利赛人教导说义是外在的事,是关乎遵守规条诫命。透过祷告、施舍、禁食等去,可以衡量一个人的义。而在八福对天国子民的刻画中,耶稣描述的却是从里面流露出来的基督徒品格。八福道出了基督徒当持有的四种态度:
(1)对自己的态度(太5:3)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5:3)
虚心是指谦卑,有正确的自我认知(罗12:3)。它绝不等同于懦弱胆小、毫无骨气!“灵里贫穷”与这个世界自吹自擂、自作主张的态度相对。它不是虚情假意的谦虚,假意说“我一文不值,什么事也成不了!”而是对自己诚实;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竭力成为荣耀神的样式。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 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罗12:3)
(2)对自己罪的态度(太5:4-6)
“4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5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6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我们应当为罪忧伤,弃绝罪,从神的眼光来看待罪,并追求按神对待罪的方式来对待它。掩饰罪或为罪辩护当然是错误的态度。我们不仅应该为罪忧伤,更要谦卑顺服神(路18:9-14,腓3:1-14)。
温柔不等于软弱。摩西和主耶稣都是温柔的人(民12:2,太11:29)。被翻译为“温柔”的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受伤的马,指的是受掌控的力量。
“9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10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11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 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12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13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 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14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18:9-14)
(3)对主的态度(太5;7-9)
“7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 神。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
我们信基督的时候就经历到神的怜悯(弗2:4-7),祂赐给我们清洁的心(徒15:9)和内心的平安(罗5:1)。既然领受了祂的怜悯,我们就要与人分享。我们要竭力保持心灵的纯洁,好在生命中见到神。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我们应当成为和平的缔造者,成为神怜悯、圣洁与和平的管道。
“4然而 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5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6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7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弗2:4-7)
(4)对世界的态度(太5:10-12)
“10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11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12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想成为委身的基督徒并不容易。这个世界对神和祂的子民并不友好。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我们与世界之间总会产生冲突。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同于世界,我们有不同的生命和态度。世界对抗神,神却致力于让敌人与祂和好,成为祂的孩子。若要按照神的心意生活,遭遇逼迫就在所难免。然而耶稣应许
这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耶稣这样惊世骇俗的宣告和教导,让我们疑惑登山宝训到底是在讲律法还是在讲福音?我们似乎很自然地就会问:我们是否要逐字地遵照耶稣的这些教训?耶稣是否真的觉得我们可以没有情欲的生活?如果我们不抵抗那些行恶的人,我们怎能管理这世界?
从内容上来讲,登山宝训基本都是在讲十戒,诠释妥拉上帝的律法。从这个角度来讲,登山宝训就是对西奈山之约在基督里、在祂的工作中祂的位格的一个新的诠释,是成全这个律法的诠释。所以,登山宝训从内容上看的确是在讲律法,从律法的角度被称为是天国的宪章。但是,登山宝训也是在讲福音,登山宝训给我们看见一幅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与当时以色列百姓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另一种生活,与他们当时的社会场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场景。当我们读到登山宝训所描绘的那个生活时,你会生出什么样的心来呢?
如果我们以为耶稣只是坐在那里告诉大家怎么样可以举止得宜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了。耶稣在这里宣告的这些“祝福” ( blessings )和奇妙信息(wonderful news),祂的意思并不是说要努力像这样去行,我们就能进天国。这些祝福的意思是说,已经像这样的人,是活得有福的人。他们应该高兴地好好庆祝一番。耶稣并不认为:这些只是在论到这个世界和人的行为该有的样子时,永恒的(timeless) 不受时间影响或拘束的真理而已。如果耶稣说的意思只是这样,祂就说错了。现实世界中哀恸的人常常是不受安慰的,温柔的人也没有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多半带着切慕离开世界。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或者说是一个需要翻转回来的世界(right-way-up world);而耶稣要说的只是:借着祂的事工,这些都要开始实现了。这并不是对世界提出的一种哲学分析,而是一项宣告。它是论到有一件就要开始发生的事,而不是论到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奉行的普遍的道德准则。这是福音:是好消息,并非忠告。
历代以来对登山宝训的解读,通常就有这两种。第一种的解读,就是更多地倾向于是在讲律法,是在讲一个遵照上帝公义律法所应该的生命的样式。这个生命不单单是指到个体的生命,而且指到群体的生命共同体。这是我们理解登山宝训非常重要的一点。登山宝训的对象是门徒,而不是群众,除非这个道吸引你从群众当中被分别出来成为门徒,你在耶稣的恩召中甘愿去践行。
2、个人还是群体?
但八福的重点并不是列出一份通常神会祝福哪一类人的名单。重点是是要宣告神的新约。在申命记里,百姓经过旷野到达应许之地的边界上,神给了他们一个庄严的约。神列出了因着他们的顺从与悖逆,而会落在他们身上的祝福与咒组(申28章)。如今,马太让我们看到耶稣,从埃及出来之后(2:15),经过了约旦河水和旷野 (三章及四章),然后进入应许之地(四章2-25)。如今,这就是耶稣的新约了。
所以,第二种的解读,登山宝训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有些人会提出登山宝训是来管理我们私人生活的,我们不应认为它与公共议题有关。但马太福音里没有任何一处曾作了这种区分。登山宝训向我们显明的一种伦理生活场景,不是中国古人所说的独善其身。你在登山宝训中,绝对看不到一种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一种独善其身的个人生命的典范。你在登山宝训当中所看到的是一种共同的善。在希腊的哲学里面讲的共同的善common good,甚至是一种public goods,是一种公共的物品。在登山宝训中看到的是一个圣约共同体的在天国的生活样式。登山宝训甚至否认了个人独善其身这种属灵和救赎的追求,他宣告说,有一位王已经来了,因为王的临在,一个新的社会,就是祂的国度将要形成。天国的彰显,是从这位弥赛亚君王在祂子民心中的掌权开始的。
那我们每个人对照,耶稣是否在你生命中掌权,你是否按照登山宝训来生活?作为一个群体,作为一间教会,我们符合这个样式吗?诚实地说,我们觉得难以按这些崇高的教训来生活,我们做不到,但又有那么一点点影子。因此我们容易赞同说:登山宝训实际上是关于将来天国当中的生活场景的描绘,是我们盼望的一个场景,不是我们今天的现实。甚至如果我们将登山宝训的教导者就是基督自己与他所教导的内容,把教师与他教导的内容分开的话,也就是把基督的位格和祂的工作分割开来的话,那么,登山宝训对你来讲,就是一个高超的、崇高的,甚至是公义而美好的律法和伦理的标准,一个基督教社会的美好蓝图。面对这个标准,你会认为它唯一的目的、它带给你生命中唯一的重要作用,就是承认我们做不到。也就是说,它唯一在我们生命中的应用,就是让我们感到罪疚(feel guilty)、感到我是一个罪人;我的生活与此完全相反,我活在这个与此完全相反的社群中;我活在嘴唇不洁的民中,我自己也嘴唇不洁。
因此,登山宝训就如同摩西十诫一样,它对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律法的一重功用——叫人知罪。如果我们更多地从律法来看登山宝训,它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我知罪。可是,让我知罪,我其实就把一种要活出的压力卸下来了。它最主要的是让我知道,我的生活与此相反,而且在地上没有这样的生活。它要我们、驱使我们承认,我们需要被饶恕、需要被赦免、需要重生、需要被改变。这个角度也并不完全错,因为的确如此,单单的从律法角度看,我们对于登山宝训所描绘出来的那幅画面,就可能只是将它视为一种基督徒的理想,或者基督教的理想国。我们认为它是将来成就的,不是今天成就的;是我们可以尽量去尝试的,我们知道我们活不出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里面对主的信心,而且不影响我们因信称义。
如果这样,就稍稍有一点的危险。朋霍费尔称之为廉价的恩典,他的意思是说,你将登山宝训关于基督国度的那个终末的特征,也就是说那一个迫切感、那一个在你生命当中感召、催逼你的大能化解掉了,那么,基督所成就的拯救就被你以个人主义的(individualistic)和假敬虔式(pietistic)的方式来理解,你的信仰就变成个人主义式的一种心理解决方案,就是我个人建立与基督的个人的生命关系。
这一百多年来,通常在教会当中,在福音派教会当中,听得最多的就是:你做一个祷告,你邀请耶稣基督进入你的内心,这样你就是一个基督徒了,你就重生得救了。至于登山宝训所描绘的,你不要太把它当真,那是将来的事,那是你做不到的事。所以,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描绘的做祂的门徒的那种决绝、那种完全、那种彻底,还有那种群体性,都被化解掉了。登山宝训只是变成了伦理标准,而并没有变成拯救的一部分,没有变成福音和福音能力的一部分。朋霍费尔将这种理解之下的任性,称之为一种廉价的恩典,他所指的是将恩典理解成“教义、原则、系统,这意味着,赎罪作为普遍的真理;这意味着,上帝的爱不过作为基督徒对上帝的观念。凡肯定这一套神学的那些人,其罪已得赦免”。
意思就是说,将基督白白的恩典,只是理解为我个人必须要接受的一个教义。耶稣说祂是神,我同意,我特别同意这件事情。但是,如果门徒的呼召只是我同意,那么魔鬼也会得救了,因为魔鬼也同意。耶稣是基督,魔鬼同不同意?魔鬼相当同意这件事情,而且魔鬼的神学可能比你还更正确一点,也许它知道的比我们还多一点。
朋霍费尔说廉价恩典的理解,以为恩典把世界中的一切都证成了,基督徒也应该以世界中其他人的方式来生活,这样的信仰不可避免走向世俗化。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基督徒往往以为他们之间存在很大分歧,但在关于恩典的观点上他们却有相同的立场。他们的分别却只在于基督徒如何顺从世界,是顺从传统,还是顺从新的潮流?
我们不可忘记,是上帝的儿子在宣讲这道,祂是弥赛亚,祂更新了一切。登山宝训是那得以在时间中成为可能的新时代的实在(reality)。我们必须小心,不要将讲章和宣讲者分开来。天国的原则并不是未来一千年的守则,这些守则的基础是神的属性和道德及灵性真理的特质。
所以,那些人认为在自己的内心,做了一个邀请耶稣基督进入我心中的祷告,他就罪得赦免、他就已经是基督的门徒。这个观点,忽略了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几个方向:第一,今天教会常有门徒与不做门徒的所谓信徒之分。但耶稣呼召跟从祂的人做门徒,信徒就是门徒,门徒就是信徒,没有不做门徒的信徒,没有不跟随耶稣而只是在心中同意的基督徒。
第二, 就是个体与群体之分。没有一个单单只是在我个人内心当中做了认信的基督徒,而他却不融入耶稣基督天国的群体当中。登山宝训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就是耶稣所开始的,并透过呼召门徒所表示的这个群体。登山宝训不是英雄式的伦理标准;祂是一群子民的宪章。登山宝训的重点正正在于,你不能靠自己活出登山宝训的要求。登山宝训的要求是要我们依靠上帝和依靠别人。
耶稣是要指出,天国的实在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发觉那些跟随耶稣的人中,有些是灵里贫穷的,有些是哀痛的,或有些是温柔的话,我们不应觉得意外。耶稣不是说所有跟随祂的人都会拥有八福里的所有特质,但我们可以肯定,我们中间将会有一些人将会是灵里贫穷的,有些人将会是哀恸的,有些人将会是温柔的,有些人将会是饥渴慕义并为义受逼迫的。
所以,很多人讲这句话,我也很同意:你再失败,你不会比耶稣基督的教会更失败;你的教会再糟糕,教会不会比你更糟糕。你是罪人吗?你是。我也是罪人吗?我也是。我们都不怎么样,无论我们多么的有罪,但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是,我们加在一起,基督就称这是祂荣耀的教会、这是祂荣耀的身体。因此,我们看到,登山宝训不是一个简单的伦理标准,不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它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呢?它既是现在的,它也是将来的。
结语:
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下一章主祷文中就亲自向门徒示范,我们要祷告:神的国降临,神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 在天上的生活—指在神已经作王的那个领域中的生活–是要成为这世上的生活,把现在的“地上”(earth)转变成神心意中一个充满美丽和愉快的地方。因此那些跟随耶稣的人,就要照着这个规则,在此时此地开始生活了。这就是登山宝训的重点,特别是「八福」的重点。它们召唤我们在当下用合乎“神所应许的将来”必要如此成就的方式来生活;因为这个将来已经临到拿撒勒人耶稣的身上了。
让我们一起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