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福音书马太信息系列十---大光照黑暗,悔改出死荫
2025年7月20日证道
讲题:第一福音书马太信息系列十—大光照黑暗,悔改出死荫
毛志斌 Abraham Mao
经文:
“12耶稣听见约翰下了监,就退到加利利去;13后又离开拿撒勒,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那地方靠海,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14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15说:“西布伦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16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17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2-17)
前言: 耶稣的天国与人建的“天国”
弟兄姐妹们,愿主赐平安!今天我们来思想马太福音4章12-17节,这段经文记载了耶稣开始公开传道的时刻。祂宣告:“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这段经文的核心信息是:耶稣如同一道大光,照亮了被罪恶、压迫和绝望笼罩的黑暗世界,呼召人悔改,脱离死亡的荫谷,进入天国的盼望。在新约中,国这个字(英文Kingdom,希腊文basileia)出现过276次,主要的意思是“统治、治理、王权”,常以词汇“神的国”(Kingdom of God)、“天国”出现,特别指由神作为国王来掌权统治的领地。我们知道马太福音是写给犹太人的,出于对主上帝圣名的敬畏,犹太人一般不会使用“神”God这个词,而是用天(heaven)来替代。在马太福音中,天国一词出现了32次,“神的国”只出现了5次。路加福音中的浪子回家故事,浪子认罪,说他“得罪了天”,意思就是他得罪了神。马太考虑到他的犹太读者多用到天国一词,在马可和路加福音的平行经文中使用的是“神的国”。不过,我们若以为天国的意思是指一个叫“天堂”的地方,被认为是神的百姓死后灵魂要飞升去的地方,这种想法必须从我们脑中全部清掉, 那样一种国度怎么可能正在「逼近」(imminence)或「降临」(presence)中呢?因为这种想法不仅是今天中国教会反思批评的民间宗教式对圣经天国和福音受佛教道教文化影响扭曲的错谬理解。而且完全脱离福音书作者精心描述的耶稣所处的一世纪犹太的政治性弥赛亚盼望的历史和圣经背景,天国纯粹是犹太人的表达方式,指以色列的神作王,当这位神作王时,全世界,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世界,终于得以恢复正常,这就是犹太人的终末论。将天国误解为天堂也使我们失去耶稣基督所传讲天国福音的真正信息:上帝的国已经随着耶稣自己来到,已经临到在异族(罗马帝国)重压下仍然被掳的以色列和黑暗里的百姓。耶稣的事工本身就是国度的真正启动,而这国度将在不久后被祂以自己的死和复活建立起来。当然耶稣所传讲的随祂已经临到的天国与以色列设想的国度并不像,在福音书中我们看到耶稣对犹太教的耶和华上帝(雅巍(Yahweh(YHWH)))国度的重新定义,祂没有放弃国度的象征性语言,却赋予了新的内容,因此有力地颠覆了犹太人的期望。甚至激起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们(大祭司为首的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与政治统治者(希律王朝)的激烈反对和联合绞杀,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我们在这个系列讲道马太信息第六讲—“旷野呼声:“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从施洗约翰同样话语所传并见证的弥赛亚国度来临的讲道中,已经分析过,当时犹太教中存在的主要四种宗教和政治派别:正统主流派法利赛人、既得利益掌权派撒都该人、敬虔退隐分离派爱色尼人、激进自由派或者说激进社会变革派奋锐党人。他们因着对以色列的神耶和华上帝的国度不同认知和期望,也就是说因着他们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几乎都不理解或反对耶稣这位民间广受欢迎并被跟随的人相信是弥赛亚的人所传讲的天国。尤其因为耶稣这位拿撒勒木匠的儿子与他们所期待的大卫式战胜外敌的军事统帅君王和军国主义的强盛以色列国大相径庭。对耶稣的天国最危险的其实也是耶稣最担心的曲解和反对之一是来自主张依靠暴力来建立天国的奋锐党。耶稣在受彼拉多审问的时候,曾回答说:“36 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约18:36)耶稣是说随祂而来的神的国不是从这世界来的,不是靠人的权力斗争而来的。祂的国度在这世界积极活动,有一天会带着大能完全降临,可是它的能力不是出于这世界,而是来自神。
主后66-73年由奋锐党领导的犹太大起义,遭受了罗马帝国皇帝维斯帕先和儿子提图斯将军强力镇压,导致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被摧毁,犹太民族遭到血腥屠杀,国破家亡,被掠为奴,从此失去独立的犹太国家1800多年。这一悲惨历史我们在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犹太战记》中可以详细看到。对耶稣的天国及建造方式的错误曲解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常造成惨重的灾难。中国人熟知的发生在19世纪的太平天国(1851-1864)革命,历时13年,战祸延及17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亦是世界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内战之一。总计伤亡人数无定论,各种统计从1000万至7000万人失踪、逃亡、死亡或受伤,太平天国即不太平,更不是天国,讽刺的是,洪秀全曾实行“改政”,在1861年3月7日把“太平天国”国号改为“上帝天国”。人要靠自己建立“天国”的冲动往往结果都是巨大的悲剧和更大的奴役,这我们在20世纪的共产革命中有更惨痛地经验。我们要真正明白耶稣的天国必须在圣经和一世纪耶稣的犹太处境中去理解。
一、耶稣的早期事工和犹太人的神国盼望(以色列对上帝国的终末性盼望)
“12耶稣听见约翰下了监,就退到加利利去;”
马太已经向我们表明,主耶稣生命中的每个细节都被神的话所掌管。在耶稣受试探结束和马太福音4:12节之间,应当插入约翰福音一章19节至四章43节描述的事件。约翰并不是在主耶稣受试探结束后,立刻被抓进监狱的。马太是按主题而非时间顺序写的,要研究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必须对福音书进行通盘的分析。这里我们推荐香港基道出版社出版的黄锡木博士主编的《四福音合参》。约翰福音记录了主耶稣早期主要在犹太地的传道生涯(约一年),我们可以知道这期间主耶稣行踪和重要的事有:在迦拿的婚宴上行变水为酒的神迹(约2:1-11)、在迦百农小住(约2:12)、耶稣首次上耶路撒冷(约2:13)、逾越节前洁净圣殿(约2:14-22)、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传道工作(约2:23-25)、与尼哥底母谈道(约3:1-21)、耶稣在犹太地的传道施洗工作(约3:22)、施洗约翰见证基督(约3:23-36)、耶稣来到加利利(约4:1-3)、在雅各布井边与撒马利亚的妇女谈道(约4:4-42)。在这些早期的事工中,耶稣在迦拿婚宴行变水为酒的神迹、洁净圣殿的公开行动、与尼哥底母夜间论道、施洗约翰的见证、与撒马利亚的妇女谈道都与耶稣弥赛亚君王的身份彰显和神的国有关。
神的国就是以色列的神耶和华(雅巍)作王,以色列的神是王或作王的概念,如没有以下的意义是不可能被理解的:以色列在极其痛苦中,渴望祂的盟约之神以大能降临,照着祂向来计划的方式,统治全世界。因此,神的国一词非常明确地包含盼望,犹太人的两大信念,一神论和拣选,使他们将焦点放在一个发出伟大盼望的故事:有一位独一真神,祂是以色列的神,祂就快要采取行动彰显自己,为以色列伸冤,以色列终于要从被掳归回,邪恶(更具体说乃是,外邦异教和犹太教的异端)终于被打败,耶和华(雅巍)终于重返锡安,重建圣殿、重建真正的大卫王朝、赐下永久的平安、公义与繁荣。
耶和华作王的观念也带有明确的革命意涵,有些人将遭到降维击打,肯定包括凯撒,很可能也包括希律,当前的大祭司家族也相当可能。真神作王的观念是与神圣的革命梦想紧紧关联的。“除了神,没有别的主!”是所有革命者得激励的口号,这给他们勇气去做不可思议的事。凡是要警告别人有件事就要发生的时候,一定得知道那些人能听得懂他的警告。而任何一位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当听到有人提到神国或天国时,都会晓得那意思是指「革命」说的。
耶稣是在身边充斥许多国度运动(kingdom-movements) 的光景下长大的。罗马人在耶稣出生前约六十年就已经征服了祂的家乡。罗马人是一长串被外邦列国征服当地的最后一个政权。他们立了大希律为王,后来又立了祂儿子们接续他作他们的傀儡君王,替罗马人做他们要希律王做的事。大多数第二圣殿期的犹太人对这种政治安排(罗马加希律)都憎恨不已,也都希望找到机会推翻他们。这就是期盼的新出埃及,也就是从被掳状态最终的归回,从盟约历史的角度而言,这将是高潮性的,将有大争战,以色列将蒙拯救、得释放,真正地回到了她的土地,耶和华雅巍也将重返锡安,从比喻的角度而言,这将是世界的终结,引进雅巍应许的新世界。第二圣殿期犹太人的终末论盼望,是以色列国家主义和犹太民族主义的,特别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是一位政治性的军事统帅和君王,能带领他们打败以色列的敌人。近现代以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含有对这种终末论锡安主义的继承,所以耶稣时代的国度运动即是宗教性的又是政治性的。以为政治与宗教毫无瓜葛,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结果。
在历史中大部分的时代,地球上政治与宗教一向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就是如此,治理百姓的大祭司家族、撒都该人及犹太公会在罗马帝国及其代理希律王朝压制及不稳定的宗教政策下勉强维持着圣殿为中心的宗教、民事统治秩序,作为既得利益掌权派的撒都该人只接受成文律法,反对口传律法及复活,对一世纪犹太社会大众越来越频繁而强烈的国度运动和耶稣这样的先知人物非常警惕和反对;
正统主流派法利赛人政治上也非常活跃,在耶稣出生前后犹太教法利赛人形成了希列Hillel(希伯来语:הִלֵּל主前113年—主后8年)和煞买Shammai(希伯来文:שמאי,约主前50年-约主后30年)两大学派。希列学派对旧约圣经和妥拉(律法)解释较为开明,容纳非犹太思想于教派内,释经上相对自由一点,较注意传递经文精义,使徒保罗的犹太律法老师伽玛列就是希列学派创始人大希勒尔((Hillel HaGadol, Hillel the Great)的孙子,祖父大希勒尔和迦玛列的父亲西缅(Simeon ben Hillel)与伽玛列祖孙三代都曾担任耶路撒冷公会主席,显赫一时。煞买学派对解释旧约和律法相当严谨,更强调字面的解释,竭力维护律法和犹太传统,我和师母2018年去以色列,所住的地方那条街就是以煞买Shammai命名的。从福音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圣殿期法利赛人非常强调遵行律法和洁净的条例,耶稣基督常常批评他们宗教上的假冒伪善。但大部分法利赛人的主要目标是“洁净”所指向的:也就是维持犹太身份的政治挣扎,以及实现民族解放的梦想。洁净乃是国家身份和民族解放的象征,对一个自觉处在威胁之下的民族,这些尤为重要。至少到公元七十年犹太战争间,煞买学派一直在法利赛人中占多数,他们强烈地倾向革命,他们对妥拉出名的严格,不仅是一种宗教上的奉行,而是要防止以色列不被异教邪俗同化。 讲求宽以待人的是宽大的希列学派。我们在使徒行传中看到出自希列学派伽玛列门下的大数的扫罗,十分火热,代表着严谨的煞买学派。对强硬的煞买派法利赛人来说,对耶和华(雅巍)的热心意味着对妥拉的狂热,天赐下的律法必须遵守;绝不可以像外邦一样,在拜偶像的事上妥协。律法必须捍卫;如果有必要,甚至必须使用武力来保护律法,也就是要护卫真以色列的生活。按照圣经,以前大发热心的伟大例子有非尼哈和以利亚,他们敬虔具有实践(甚至是暴力)的优势。前者杀了一个与外邦女子正犯奸淫的以色列人(民25:6-13),后者把巴力的450个先知处决于刀下(王上18:40)。对煞买派法利赛人来说,将要临到的神的国,是关乎民族解放、外邦被击败。而对耶稣而言,神国却赐给那些肯在这抱负上悔改的人。二者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
敬虔退隐的分离派爱色尼人因独特注重清洁的教义离开主流社会和政治漩涡,在死海边的昆南组成自己的社区,却在边缘发出先知性的神国审判(当然也含有政治性)和悔改的呼声,施洗约翰的作为就有着这个派别的特点。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最厌恶的是第四个思想派别,即激进革命派奋锐党人,他们和法利赛人一样,完全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律法。所不同的是,法利赛人会因政治考虑而妥协,奋锐党人则是好斗、暴力的不法之徒。他们相信只有神自己可以统治犹太人,因而认为暗杀罗马军人、政治领袖和任何反对他们的人都是替天行道。奋锐党人所盼望的弥赛亚,要带领他们推翻罗马政府,重建以色列的国度,恢复所罗门时期的光荣,他们心中的神国是锡安主义的军事强权。这些人都是狂热的爱国者,愿意随时为自己的信念牺牲生命。以下是约瑟夫对他们的描述:
“加利利人犹大是犹太哲学第四小派的创始人,这一小派的人在其他方面的观念都和法利赛人一致,唯独对自由有不可侵犯的固执想法,他们说神是他们唯一的统治者和主,任何一种死对他们来说都毫无价值,事实上,他们也不在意亲戚朋友的过世,没有什么对死的恐惧可以让他们称什么人为主。他们这种坚定不移的决心众所皆知,我就不必再多说,我也不担心我所说的有关他们的事不会被采信。然而,我担心的是,我所说的不能够体现他们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决心。当罗马在犹太地区最后一任巡抚盖修斯*弗罗洛斯(Gessius Florus)时期,这个民族开始对这种疯狂的统治愈来愈厌恶。他因滥用权威惹起犹太人疯狂暴乱,并让他们对罗马人深恶痛绝。”
约瑟夫所描述“弗罗洛斯时期”的叛乱发生在主后六年,当时奋锐党人对罗马政府所设的人头税展开强烈的反抗,他们的领袖和反抗运动的发起人就是加利利人犹大,约瑟夫在《犹太古史》中提到他,这个人的名字出现在《使徒行传》5章37节。奋锐党人深信,向外邦人的王致敬是背叛神的行为,这种观念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为他们对罗马的税捐已不堪负荷。加利利人犹大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军队恣意谋杀、掠夺和破坏。他和随从者从加利利地区的总部开始对罗马人展开游击战和恐怖行动,然而,罗马人随即对他们予以镇压,把加利利人犹大杀了,并将他的儿子钉死在十字架上。根据约瑟夫《犹太战记》,主后66-73年犹太战争期间,提图斯(Titus Vespasian)率罗马大军攻打掠夺耶路撒冷城,他们恐怖的大屠杀大多因奋锐党人的对抗而扩大。约瑟夫书中专门有一章《耶路撒冷的奋锐党》,记载了罗马围城期间,军队已经包围了耶路撒冷,切断城里所有的补给,这时,奋锐党人也开始杀害那些想和罗马人谈判、好让他们撤退的犹太同胞。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投降,滥杀无辜,并且分裂成不同派别,互相屠杀,约瑟夫说“奋锐党人践踏了一切人类律法,把先知的预言当作骗子的谎言来嘲笑。他们毁灭了自己的国家,应验了一个古老的预言,这个预言说,当骚乱毁灭了这个城市,人手玷污了上帝的圣所时,圣殿将化为灰烬,这座城市将被侵占。”提图斯果然就将耶路撒冷城和圣殿摧毁,屠杀城内成千上万的百姓,并带走圣殿里的宝藏,以色列再次被掳,而这一次长达1800年。
所以,奋锐党人一味地仇恨罗马人和属罗马人的一切,最后终于使他们自己的圣城遭摧毁,他们的爱国精神是一种疯狂乃至非理性的自我毁灭。这正是主耶稣所担忧的,主并不排斥这些极端爱国者,我们都知道祂的门徒中有一个奋锐党的西门,作为犹太人,耶稣所言所行的意图,并不是因为祂想要传播一套宗教或伦理体制,当然更不是因为祂把犹太教当作宗教体制加以反对,乃是因为这位真正的弥赛亚深信,以色列历史的高潮就要来临,随之而来的是大机会,也是大危险。祂相信,大机会就在祂自己国度的宣告里,而大危险则在以色列执着于自己民族的存在与解放,并以宗教象征符号(安息日、食物禁忌、种族身份、祖宗土地及最终极的圣殿本身)的礼仪强化中激化着革命的意图和热忱,祂对主流犹太教、特别是法利赛人的严厉批判,乃是源于另一种终末的信念与期待。耶稣的国度宣告对当时的人构成一种挑战:放弃你对以色列传统的诠释,因为那是牢笼你们的,并要将你们逼下悬崖而毁灭。相反地,拥抱一种不同的诠释,虽然看似失败之道,其实是真正胜利之路。除了这个宣告议程,还发出一个警告:那些没有追随此道的人,将错失最后一次悔改的机会。从今以后,那些持续进行毁灭性诠释的,将自食其果。
所以祂预言警告。“1耶稣出了圣殿,正走的时候,门徒进前来,把殿宇指给祂看。2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太24;1-2)
当耶稣在耶路撒冷时,有消息传到说约翰下在狱中,施洗约翰被加利利和比利亚分封的王希律安提帕囚禁在Machpervs 那可怕的地窖里面。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耶稣对约翰的被捕反应是古怪的,耶稣退到加利利,祂离开有大,避开亚基佬王的权力。耶稣不是要跟当权者作正面的冲突,相反,祂开始传道,像约翰那样宣告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二、约翰服侍的退场、耶稣传道的主场(耶稣在加利利开始的传道生涯)
施洗约翰的事工马上就要消失了。约翰对此丝毫没有懊悔之意,没有因为自己的事工快要结束而闷闷不乐。他知道他的事工有一个特殊的使命。我们可以从约翰福音3:28-30了解到这一点: “28我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祂前面的,你们自己可以给我作见证。29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30祂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28-30) 施洗约翰相信以色列的神给了他一个使命,叫他以终末先知的身份说话行事,作为更新的媒介,为这出耶和华(雅巍)与以色列之间漫长而激烈的戏剧中,最后的伟大一幕铺路。而当男主角登场后,完成了自己演出的配角就要退场了。基督徒也好,传道人也好,都应该知道:没有一个人或一项事工是必不可少的,唯独基督和祂的工作才是必不可少的。
“13后又离开拿撒勒,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那地方靠海,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14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15说:“西布伦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16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
耶稣毅然离开了拿撒勒,来到加利利海一带的地方,开始祂的生活和工作(祂大概是以彼得在迦百农的家作为大本营)。加利利海是一个风景怡人的淡水湖,水源是约但河,位于海拔以下二百公尺,长十四哩,而湖面最宽之处为七哩。在那时代,湖的周围大概有九至十个蓬勃的城镇,而迦百农则位于湖的最北端。加利利省并不大,面积只有五十哩乘以二十五哩,但它却是一个极为肥法的地区,以致它可以养活该地祠密的人口。曾经一度是加利利省长的约瑟夫告诉我们,在省内有不少于二O四个村庄,而没有一个村的居民是少于一万五千。因此,耶稣开展祂事工的地方,是在全中东能找到的,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那里不但人多,而且居民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改变。约瑟夫说加利利人喜欢新鲜事物,性格多元,并且随时准备好参与叛变,他们刚硬而勇敢,因此是发展褔音工作一块极佳的禾场。但这里的人却被住在南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所歧视。南方人称这地区的人为外邦人的加利利(15);这称呼不一定是贬词(因为加利利四周都是外邦人的国家),但南方人用这称呼时,的确有贬意。确实在公元前二世纪之前,有好几百年,加利利都在外邦人的手中,这是一个使用希腊话、充满外邦习俗、被非犹太影响所渲染的地方。它是这样一个地方,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加利利位于东方世界其中一条最古旧和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上,即大马士革到埃及的沿海大道上。再没有一个地方像加利利一样,可以让耶稣有那么多的机会传道,并且拥有那么多的跟随者。住在南方、持有“正统”信仰的犹太人认为,加利利人根本就是住在属灵与道德死亡的阴影中,但是,那些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16 节)。神常常到一些一般人以为祂不会去的地方,就是那些持有「正统」信仰的人永远也不认为祂会去的地方,祂在那里要拯救众多未得之民。
向外邦人宣教很快便要成为教会一个主要的使命。在这里马太只是让读者一瞥这主题,但是很明显,这一块曾经被亚述蹂躏过的大地,现在由基督的光所充满。黑夜愈深,光照愈亮。马太所引用的经文来自以赛亚书九章1-2节,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旧约有关弥赛亚最著名的预言之一:“从前神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这是指在公元前734至732年极具破坏性的侵略事件〕,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以赛亚宣告:“6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祂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7祂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祂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祂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赛9:6-7)大卫的国现在在于耶稣的身上。祂的确使他们得荣耀:那些行在黑暗里的人得见世界的光,而祂也使他们的地方成为祂事工的中心。耶稣现在于加利利向外邦人宣告上帝的国度临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从前面我们的讲论,是对以色列过往国度盼望的发展。
“1但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从前 神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2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赛9:1-2)
三、天国的福音已临到
“17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
耶稣所传的是一个要求悔改的国度。就是凡天上主权所治理的,好像一列特快车正在靠近之中。那些还悠闲站在那里的人最好提高警觉,赶快离开。神的国原本就有危险,也有盼望的
意思。如果公义与和平就要来到,那么曾扭曲公义以及扰乱和平的那些人,可能就有麻烦了。他们最好大家采取一致的行动。而专为这个行动而用的老话就是:“你们要悔改!”
麻烦的是,就连悔改(英文Repent,希腊文metanoeō)这个字大家也常常不了解。他们以为这个字的意思是‘觉得自己很糟’。这并不是它的意思。它的意思是‘改变方向’,是‘回转过来去走另外一条路’,或是 ‘停止你在做的事,改做相反的事’。真正且重要的不是你的 感觉如何。要紧的是你做了什么。耶稣相信祂当时代的人走的方向都错了。他们决心要走那 种正规‘革命’的路:用武力抵抗侵略他们的势力,走向夺回权力。耶稣在旷野受试探这个主题中有一部分就是,魔鬼怂恿耶稣应当利用祂自己身为弥赛亚的地位来发动一种运动,就是那种可以很快带给祂权力、名位与荣耀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的问题都在于:它们是用黑暗的力量来对抗黑暗,而以色列却是被呼召—耶稣也被呼召—将神的光带到这世界上来。耶稣宣告国度的方式,对当时占优势的火热革命意图,不是加以强化,而是加以质疑。为了抵制外邦异教,也就是为了强化国家界限与热望而僵硬地应用律法,在耶稣看来,已经变成问题的症状、而不是解决办法。那位独一真神的国度终于要实现了,而这国度的特色不是防御,而是藉着以色列要成为世界之光;不是忿怒的火热,向外邦人以牙还牙,而是转过另一边的脸挨打、多走二里路。爱仇敌的命令及禁止暴力革命,在马太福音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更清楚看到耶稣宣告的天国是一个走十字架道路和非暴力但更具革命性的天国。耶稣的天国并不构成对妥拉的攻击,而是针对以色列的祖先传统,提出与当时犹太教彻底不同的解释。但糟糕的是,许多耶稣当时候的人是很想继续争战下去的。
所以,耶稣所传悔改的信息,首先并不是指他们应当对个人及私下犯的罪感到愧欠(当然耶稣也会有这个意思),而是指他们应当停止让这个国家继续冲向暴力革命的悬崖,反而要走向另外 一条路,走向神光明,和平,医治和赦免的国度,为了他们自己,也为了这世界。
四、大光照黑暗,悔改出死荫
一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地,不断风起云涌的国度运动,有不少宣称自己是弥赛亚或先知的人物,如耶稣之前加利利的犹大、或之后的西门.便.吉奥拉,这些先知与革命运动也曾宣告国度将会降临,但是没有任何记录记载,他们宣告国度的同时,也呼召以色列悔改,或许除了施洗约翰。耶稣特有的国度信息,马可称为福音(英文gospel,希腊文euangelion)。马太福音4:17耶稣的天国宣告在马可福音中的平行经文是这样说的:“14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 神的福音,15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4-15)福音就是从天国传来的好消息,马可福音强调耶稣宣告的信息是日期满了, 神的国近了,因王已显现(就是耶稣基督),人要进神的国,就必须转离罪,相信耶稣基督的福音。马太着意要向一世纪热切终末盼望的犹太读者传递耶稣基督宣告天国随自己已临的信息,以及呼吁从暴力转向一个和平非暴力的国度临在的政治意涵,而马可福音的写作对象是非犹太籍的读者,特别是罗马人,所以他的重点是罪人悔改的福音。
以赛亚预言中所包含的对政权的祝福,与基督所启示出来的属灵亮光相比,就暗然失色了—“曙光已经来临,坐在黑暗之中、住在幽暗之地的阴影之下的人,大光已经照耀你们。”约翰福音向我们展示了马太、马可、路加福音中没有记录的施洗约翰在这方面的讲道:
“6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7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8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9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6-9) 约翰来就是为光作见证。耶稣也没有羞于接受这个称呼。祂在约翰福音12:46说: “46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 ”
我们大家都知道耶稣是光。但我认为,对于基督的这一极其重要的属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我也找不出正确的词汇来对此作恰当的描述。祂是这个世界的“真光”。 “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8:12)
当我们想到祂的神性时,不得不停下来反覆思考:“这个人,祂是神啊!”这实在是我们的脑袋无法完全理解的。当我们听到祂宣告祂是人得救的唯一希望时(约14:6;徒4:12),我们也不
得不停足深思。祂听上去竟是那么绝对——通往永恒的唯一的门竟是祂一个人!我们惊叹不已。是的,我们的确应当惊叹。我听到过有人说,在人类历史中,这是一个思路“最狭窄”的宣告“若不藉著我,就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的确,我也找不出哪一个宣言比这个更“狭窄”的了。我们也必须停下来好好地思考基督是真光这个属性。没有祂,这个世界就只有黑暗,
只能留在黑暗里。
我们知道有些人很有吸引力。只要他们的音容笑貌一出现,整个屋子里的人都会被感染。耶稣不仅是一间屋子的光,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生命中的光,祂是这个世界的光。这光不仅仅是暂时地改变一下我们的心情——就好像祂是一位性格活泼的朋友。今天时代的教会在传讲福音时常常把基督传成是这样——我今天心情不好,需要有人来给我提起精神来,就是耶稣啦。不!使徒保罗说: “6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基督的面上。”(林后4:6)
有些人生活黑暗,心情抑郁,充满悲伤,又坐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他所面对的,没有别的,只有黑暗。唯一的方法是让光照进屋子里来,照亮他的心。正如这里保罗所说的,“那……光……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基督的面上。”这不只是我们生活中宗教方面的光,这是照亮一切的真正的光。人人都在黑暗之中,直到光照到他们——照到他们心里,叫他们知道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的脸上。这也是神不可抗拒的恩典的一个见证。
坐在黑暗、死荫里的人往往还有一种自得,但却是好景不长。神的律法会叫人感到不安。小时候,我在工厂废弃的房屋翻开砖块或野地翻开石头,就看见躲藏在石头下面的见光就匆忙逃跑的各种爬虫。读了圣经“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1:5),才感到我们这些喜欢生活在这世界黑暗中的罪人,就像那些爬虫一样,原本就是不喜欢光。诗篇19:7说:“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因此,我们祷告求耶稣天国的真光照进还在罪的黑暗中的人、照进这个时代,还坐在各种遮蔽阻挡耶稣真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观念偶像的死荫中的人,让他们从这个时代正在被煽动和积聚的各种极端的国家主义、民粹主义、军国主义的狂热和梦幻中挣脱出来,回到正常的理智上来。无论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是“让美国再次伟大”、又或“给我20年,还你个强大的俄罗斯!”都不能成为政客们驱使各国人民由争竞走向彼此仇恨杀戮的口号。而让耶稣基督的天国成为全人类各民族共同的盼望。
愿这光照亮他们的心,叫他们知道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脸上。使徒保罗给我们的信息是: “8 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弗5:8) 也就是说,让你的行为反映出你的真正身份。我们这些在真光里的人应当行在光中。假如你是皇族成员,你就应当有皇家的体统。耶稣对有耳朵的人说:“12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约8:12) 阿们!?今天来的慕道朋友们,你愿不愿意得到那生命的光?那么你必须来跟随耶稣。这就是祂说的话。我再次邀请:你愿不愿意得生命的光?还是愿意留在黑暗里?
让我们一起为你们祷告!